说真的,现在打开朋友圈,总觉得有些变化挺微妙的。前几天在楼下便利店买酱油,老板娘一边扫码一边刷微信,嘴里念叨着 “刚群里又订了 20 瓶洗发水,这比守着店等客来靠谱多了”。我突然反应过来,以前那些背着大包跑小区的直销员,好像真的越来越少见了 —— 他们不是消失了,是换了种方式存在,比如变成了群里那个总分享好用物的 “李姐”“王哥”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表姐夫,他做直销快十年,去年还愁眉苦脸跟我吐槽 “团队里全是叔叔阿姨,年轻人招不来,货都压在仓库”。上个月碰面,他居然拿着手机给我看他的抖音号,里面是他女儿帮拍的短视频:“家人们看过来,这款抑菌凝胶我用了三个月,夏天穿运动鞋脚不臭了,比撒香水管用!” 评论区一堆年轻人问链接,他乐呵呵地说:“现在不用天天开会喊口号,拍点真实体验发出去,订单自己找上门,连我那 98 年的侄女都要加入。”
其实社交电商这股风,刮了也有些年头了。记得 2020 年那会儿,有数据说这行当能做到 3.54 万亿的规模,当时我还跟朋友打赌 “肯定是吹的”,结果现在呢?我妈学会在小区团购群抢鸡蛋,我弟在微信上卖潮牌鞋,连小区门口修鞋的大爷都有个收款码贴在摊位上。说白了,现在的人越来越懒于听 “推销”,但乐于听 “分享”—— 你在群里说 “这金银花茶我熬夜追剧时泡着喝,火气真的小了”,比拿着传单说 “我们的产品有 XX 功效” 管用十倍。
不过直销想转社交电商,也不是换个地方发广告那么简单。我邻居张姐就踩过坑,她以前卖护肤品,转战微信后天天刷屏 “买三送一”,结果半个月被五十多个人屏蔽。后来她改了法子:每天发一条自己的护肤日记,比如 “今天试了新出的保湿霜,早上 8 点涂的,现在下午 3 点,鼻翼居然没出油”,偶尔在群里搞 “猜我今天用了什么面膜” 的小游戏,猜对的送小样。现在她的群里三百多人,每天聊得热火朝天,有人说 “张姐你推荐的东西比直播间那些网红款靠谱”,她自己都说 “现在聊天比卖货还开心,钱反而赚得更多”。
说到年轻人,这确实是直销行业的老大难。我表妹 95 后,去年毕业时家里想让她接姑姑的直销班,她头摇得像拨浪鼓:“天天跑客户太死板,我同学在朋友圈卖手账贴纸,边玩边赚钱,多自在。” 这话说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思 —— 他们不反感 “卖东西”,反感的是 “被束缚”。所以现在聪明的直销企业,都在往 “轻创业” 上靠,比如绿韵隆亿,它是绿之韵和隆亿生物一起搞的,既有直销的底子,又懂年轻人的路子。我妹夫公司就跟他们合作过,说人家的金银花产品,包装做得跟网红饮料似的,还搞 “校园体验官” 活动,让大学生拿几瓶回宿舍试,觉得好用了在朋友圈分享,赚的钱够买奶茶,不用囤货压资金。“你还别说,现在的年轻人,你让他填表开会他嫌烦,但你让他分享真实体验,他能给你写出小作文来。”
其实对做直销的人来说,转做社交电商,最该用好的就是微信这阵地。我观察过做得好的人,都有个共同点:不硬推销,会 “交朋友”。比如我家楼上的赵哥,以前卖保健品,现在每天在群里发 “健康小课堂”:“昨天教大家的枸杞泡水法,我试了一周,早上起来眼睛没那么干了,配上咱们的金银花茶,火气下去更快”。有人在群里问 “父母失眠怎么办”,他不会直接推产品,而是先分享自己照顾老父亲的经验,聊着聊着才说 “我爸现在用的这款助眠茶,你们要是想试试,我给你们争取点试用装”。这种方式,谁会反感呢?
当然了,想做好这些也得学新东西。赵哥就跟我说,他上个月还去听了课,学怎么拍朋友圈小视频:“老师说别拍产品说明书,要拍‘场景’—— 比如你家孩子用了抑菌凝胶,在游乐场疯跑一天,回家袜子不臭,这比说一万句‘杀菌 99%’都管用。” 他现在拍视频,还会故意露个破绽,比如镜头歪了、女儿在旁边捣乱笑场,“人家说这样才真实,太完美了像广告”。
现在再看直销和社交电商这事儿,其实就像老手艺遇上新工具。绿韵隆亿不就是这么干的吗?绿之韵有直销的底子,合规靠谱;隆亿生物懂产品,把金银花这种传统好物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。他们的人跑市场,不再是背着样品挨家敲门,而是带着手机拍探店视频,跟奶茶店合作搞 “金银花特调饮品” 试喝,让大家边玩边了解产品。这种玩法,既保住了直销 “重信任” 的老本,又接住了社交电商 “轻互动” 的新机会,难怪能吸引那么多年轻人。
说真的,这行的变化,说到底还是人心的变化。以前大家买东西,信广告;现在买东西,信朋友,信那些跟你一样的普通人说的真心话。不管是直销还是社交电商,能把这点想明白,路就好走多了。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我还挺想多学学的。